服務熱線
18539578519
春分,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春季第四個節氣。斗指卯,太陽黃經達0°,于每年公歷3月19-22日交節。“春分”的分意思是一半,是一分為二,晝夜平分、寒暑平衡。另外,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,傳統上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,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。所以春分在古時又被稱為“日中”“日夜分”“仲春之月”。春分這天,太陽直射地球赤道,晝夜等長。農歷書:“斗指卯為春分,約行周天,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(兩極除外),又當春之半,故名為春分。”春分后中國除青藏高原、東北地區、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北部外均進入了明媚的春天。
春分民俗
1、立蛋
“春分到,蛋兒俏”。傳說,春分這天容易把雞蛋立起來。據史料記載,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國,人們以此慶祝春天的來臨。我國很多地方舉行立蛋比賽,春分成了立蛋游戲的好時光。
2、放風箏、踏青
“草長鶯飛二月天,拂堤楊柳醉春煙。兒童散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。”孩子們在春分期間放風箏是很古老的春季娛樂活動。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,蟄伏了一個冬天,每逢春分時節走出家門,沐浴著春光,奔跑著放飛風箏,與生機勃勃的早春時節相得益彰。
3、吃春菜
春菜顧名思義,是春天的蔬菜。在嶺南一帶,春分有吃春菜的風俗。“春菜”是一種野莧菜,鄉人稱之為“春碧蒿”。逢春分那天,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。在田野中搜尋時,多見是嫩綠的,細細棵,約有巴掌那樣長短。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“滾湯”,名曰“春湯”。有順口溜道:“春湯灌臟,洗滌肝腸。闔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”
4、犒勞耕牛、祭祀百鳥
江南地區流行犒勞耕牛、祭祀百鳥的習俗。春分已至,耕牛即開始一年的勞作,以糯米團喂耕牛表示犒賞;祭祀百鳥,一則感謝它們提醒農時,二是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谷,祈禱豐年之意。